將百年歷史的青磚牆貼上瓷片或抹上水泥批盪、將木橫樑換成磚柱或水泥柱、將紅色階磚地面換成水磨石、將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、將代代相傳的百年祖屋或祠堂拆除重建一個新祠堂……原以為耗費巨資修繕、重建,祠堂更安全、更漂亮了,保護得更好了,結果卻因為「破壞性修繕」,改變了不可移動文物原狀,失去了文物價值,被撤銷保護身份,這是廣州不少不可移動文物的悲哀。
近年來,廣州市多個區公布或公示撤銷失去保護價值的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:從化區已公布18處;黃埔區將公布撤銷51處;白雲區公示擬撤銷14處;天河區也有一批申請撤銷的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正在接受專家評審。這麼多文物被撤銷保護單位稱號,從「需要保護」到「不再保護」原因哪?不是文物保護部門不想保護這些文物,而是這些文物已經「不再需要保護」,已經失去了文物的價值和意義。
這裡有一個經典「案例」:有一處「百年祠堂」,被列入了一級保護範疇。結果「保護性修繕」變成了「破壞性修繕」,「百年祠堂」從「長袍馬褂」變成了「西裝革履」,文物的牆上被貼上了磁磚,抹上了水泥,讓原本「歷史煙雲的文物」,沒有了「歷史味道」,變得不倫不類,「貼上了磁磚的祠堂」就這樣演繹著「文物的悲哀」。可悲的是,這樣的「破壞性修繕」成為了一種現象,僅僅在廣州市就有83處。從全國範圍內來看,類似「百年文物貼磁磚」式樣的破壞更為嚴重。
文物經歷著歷史的風雨,經歷著時間的煙雲,為了讓歷史文物得以保護,維修和保護是需要的事情。然而,文物的保護需要守住底線,那就是「適可而止的維修」,盡量做到「能不動的地方就不動」,而不是大興土木,而不是讓現代的鋼筋水泥,讓現代的磚頭瓦塊,讓現代的五彩顏料,驚擾了文物的素雅和安寧。說到「破壞性維修」,讓筆者想起了幾年前引發全國關注的一起新聞:四川省安岳縣對峰門寺摩崖佛像進行修繕,修繕後的佛像全身覆蓋了鮮艷的紅、藍、黃、綠等顏料,看起來像是被「化了濃妝」;某地雕刻於北宋年間的大型佛像被好心群眾鍍了一身金,鍍金對於文物價值的破壞幾乎是不可挽回的。
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文物修復原則是「以舊補舊」,即在文物原有的基礎上,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。這說明文物的修復不能「想怎麼修就怎麼修」。不管是有些地方提出的「修舊如舊」和「修舊如新」,其實都是對文物保護的傷害,「過度的修繕」不是保護是傷害。文物修繕豈能是「拿著現代的畫筆亂塗鴉」?別讓「文物殺手」們在浪費錢財禍害文物了。而修繕之前的評估和監督環節無疑是失責的。「百年文物貼瓷磚」,是無知造成的傷害。文物需要的不是「西裝革履」而是「長袍馬褂」。現代建築材料侵襲下的文物還是那個文物嗎?
「百年文物貼磁磚」,別給文物「穿上西裝還打上領帶」
將百年歷史的青磚牆貼上瓷片或抹上水泥批盪、將木橫樑換成磚柱或水泥柱、將紅色階磚地面換成水磨石、將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、將代代相傳的百年祖屋或祠堂拆除重建一個新祠堂……原以為耗費巨資修繕、重建,祠堂更安全、更漂亮了,保護得更好了,結果卻因為「破壞性修繕」,改變了不可移動文物原狀,失去了文物價值,被撤銷保護身份,這是廣州不少不可移動文物的悲哀。
近年來,廣州市多個區公布或公示撤銷失去保護價值的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:從化區已公布18處;黃埔區將公布撤銷51處;白雲區公示擬撤銷14處;天河區也有一批申請撤銷的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正在接受專家評審。這麼多文物被撤銷保護單位稱號,從「需要保護」到「不再保護」原因哪?不是文物保護部門不想保護這些文物,而是這些文物已經「不再需要保護」,已經失去了文物的價值和意義。
這裡有一個經典「案例」:有一處「百年祠堂」,被列入了一級保護範疇。結果「保護性修繕」變成了「破壞性修繕」,「百年祠堂」從「長袍馬褂」變成了「西裝革履」,文物的牆上被貼上了磁磚,抹上了水泥,讓原本「歷史煙雲的文物」,沒有了「歷史味道」,變得不倫不類,「貼上了磁磚的祠堂」就這樣演繹著「文物的悲哀」。可悲的是,這樣的「破壞性修繕」成為了一種現象,僅僅在廣州市就有83處。從全國範圍內來看,類似「百年文物貼磁磚」式樣的破壞更為嚴重。
文物經歷著歷史的風雨,經歷著時間的煙雲,為了讓歷史文物得以保護,維修和保護是需要的事情。然而,文物的保護需要守住底線,那就是「適可而止的維修」,盡量做到「能不動的地方就不動」,而不是大興土木,而不是讓現代的鋼筋水泥,讓現代的磚頭瓦塊,讓現代的五彩顏料,驚擾了文物的素雅和安寧。說到「破壞性維修」,讓筆者想起了幾年前引發全國關注的一起新聞:四川省安岳縣對峰門寺摩崖佛像進行修繕,修繕後的佛像全身覆蓋了鮮艷的紅、藍、黃、綠等顏料,看起來像是被「化了濃妝」;某地雕刻於北宋年間的大型佛像被好心群眾鍍了一身金,鍍金對於文物價值的破壞幾乎是不可挽回的。
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文物修復原則是「以舊補舊」,即在文物原有的基礎上,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。這說明文物的修復不能「想怎麼修就怎麼修」。不管是有些地方提出的「修舊如舊」和「修舊如新」,其實都是對文物保護的傷害,「過度的修繕」不是保護是傷害。文物修繕豈能是「拿著現代的畫筆亂塗鴉」?別讓「文物殺手」們在浪費錢財禍害文物了。而修繕之前的評估和監督環節無疑是失責的。「百年文物貼瓷磚」,是無知造成的傷害。文物需要的不是「西裝革履」而是「長袍馬褂」。現代建築材料侵襲下的文物還是那個文物嗎?